《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bv韦德体育官网五年级语文组 王思远
【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两件事:一是抓纺织娘,二是放鸭子时观察小虫子。这两件事充分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也是文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能够借助网络等平台搜集、处理、交流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抓住重点语段和词句,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创设智慧灵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2——10自然段的学习,深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课文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4.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体会法布尔从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5.装满昆虫的衣袋(齐读)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你认为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句子: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齐读)找出与“着迷”意思相近的另外2个词语所在的句子。(着迷→迷恋→痴迷)
2.同学们,课文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这三个词语的,你觉得他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交流体会:他们都带有“迷”,但三个词语迷的程度是越来越深的。
过渡:法布尔到底是怎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法布尔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二、精读课文2~10自然段,感受“着迷”
那么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写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2~10小节,尝试概括。(集体交流:找纺织娘,抓小甲虫)
(一)抓纺织娘(2~3自然段)
1.(PPT出示自读要求,指导学法)默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 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圈一圈,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师生共读共议。
多媒体课件出示重点语段:
(1)“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他们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边跑边呼喊儿子。”
(为了观察昆虫,法布尔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2)“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
(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终于”说明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3)引导想象,拓展思维:法布尔在找这位“歌唱家”时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出示《昆虫记》选段,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第二天,第三天,我再去守候,不发现真相决不罢休。我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获得了回报。嘿!终于抓到它了,这一个音乐家已经在我的股掌之间了。……这就是我守候了那么久所得到的微乎其微的回报。不过我所得意的是我又学到了一种知识,而且,这知识是我亲自通过努力得来的。)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探索,积累知识)
2.(PPT出示语句)妈妈一看,儿子手里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
(1)这就是纺织娘(出示图片)。这是一只怎样的纺织娘?文中是怎样形容的?
(1)从这些描述中你感受到什么?那对于小虫子尤其着迷的孩子来说,他抓到这只漂亮的纺织娘,心情又如何呢?
3.重点指导读法布尔对妈妈说的话,用表演朗读法来表现法布尔找到纺织娘的欣喜。(师生合作创造性表演读。)
(二)抓小甲虫(4~10自然段)
1. 朗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八九岁的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特点?
(观察细心热爱大自然)
2.默读5~10自然段, 这一次法布尔找到的昆虫是什么样的? (用波浪线画出来)
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他对昆虫的着迷?(圈一圈,划一划,写一写)
(1) “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
(2)这么漂亮的小虫子还不赶紧抓住它!(出示小甲虫图片)指导朗读
“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抓虫子十分有经验。)
(3)这一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对小甲虫的迷恋?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①生活中,你把什么当作“小宝贝”?
②请同学们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地品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法布尔对小甲虫照顾得很周到,精心呵护,很珍惜小甲虫)
③感情朗读。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小结:一只只小甲虫对法布尔来说就是一件件的宝贝,可见,他对昆虫是多么的珍爱!
(4)拥有了这样一只漂亮的小甲虫,法布尔心情怎样?
“法布尔高兴极了。”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5)男女生朗读父母亲责骂、责备的话语,体会周围人的不理解。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很不情愿”“心爱的小宝贝”)
进垃圾堆的东西,我们一般用什么动词?那课文为什么不用“扔”,而用“放”呢?——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6)尽管父母不理解,但是法布尔还是没有放弃——(引读)
“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的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小结:同学们,法布尔高兴是因为昆虫,难过也是因为昆虫。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某样东西时,就连父母的责骂都不能阻止他对小虫子的热爱,他就是真正地爱上了这样东西,就是对它“迷恋”了,对它“痴迷”了!
三、朗读11节,感受法布尔人物形象
1.“正在这种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出示法布尔和《昆虫记》图片,出示“着迷”“迷恋”“痴迷”,引导学生感悟法布尔的成就。)
2.为了纪念法布尔,后人为他建造的雕像是什么样子的?
“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回扣文题: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浏览课文,课文中几次提到“衣袋”?)
①课文中多次提到这个“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细节(3次),他时刻在研究昆虫;
②这也能鲜明地反映出法布尔捉到的昆虫之多,表现出他对昆虫的痴迷;
③“装满昆虫的衣袋”象征着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他身上最鲜明的特征。
3. 这沉甸甸的口袋里仅仅装的是昆虫吗?
法布尔的衣袋里装满了(),装满了(),还装满了()。
(“坚韧”、“不怕困难”、“对昆虫的迷恋”、“认真仔细”)
4.(PPT出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法布尔”
5.你能说一说法布尔取得如此大成就的秘诀吗?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此刻如果我们正站在法布尔的雕像前,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说呢?想一想,再写下来。
2、课外选读《昆虫记》的有关章节。
3、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科学的殿堂
痴迷
热爱兴趣细心执着
《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bv韦德体育官网五年级语文组 王思远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先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紧接着再从课文题目质疑,抓住“着迷—迷恋—痴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点燃兴趣,激活乐学点
首先我始终认为:“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教授每一堂课的时候,都会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用丰富的图片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份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让他们无形之中便进入到了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之中了,孩子的一个“喜欢”,不正和法布尔的“痴迷”相吻合吗?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轻松、自然地沉浸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接下来再从课题质疑活跃学生思维。
(二)抓住文眼,重难点突破
处理重点部分时,我结合课后“法布尔是怎样迷恋昆虫的?”这一思考题,抓住“迷恋”二字,引导学生在法布尔的两件典型事件中去挖掘他是如何迷恋昆虫的。
在教学第2、3自然段时,我问学生:“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有关语句,使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法布尔的角度,体会他对昆虫的迷恋,以及法布尔找到这位“歌唱家”的不易。
在教学第4、5、6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交流。在阅读和体会中,抓住最能体会“迷恋”二字的:一动不动、小心翼翼、珍珠般的宝贝等处,通过想象、做动作、联想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受法布尔的痴迷。
(三)学习方法,品读课文
为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本课注重品味词语方法的渗透。教学生用圈一圈、划一划、写一写的方法去学习课文,抓重点词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法小组内学习;
另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有的学生能自觉联系实际理解“小宝贝”,和法布尔达成共情,从而更好地体会“痴迷”。
(四)多多练笔,走进生本课堂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本次教学活动中由于感悟的时间较多,读书的时间较少,课后拓展思维是发散的,但是,如果不去跃然纸上,显然最终考试还是要失分的,好记性还是不如烂笔头的!
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